大家好!“我”是一建君。
自1952年誕生于上海,“我”已經走過了69個年頭。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幾代一建人愛國奉獻、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我”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
六十余載櫛風沐雨、砥礪歌行。這一路有太多的故事、太多難忘的瞬間、太多令人鼓舞歡欣的時刻,想要和大家分享。
知曉來路,才能安放好當下的腳步,才能更好地邁向明天。從今天開始,“我”將講述自己的歷史。通過學習司史,讓大家更加了解企業文化,更好融入公司發展,提升自身榮譽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
建筑施工技術(1952—1985年)
(下)
1952—1985年,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建工程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工程結構設計逐步復雜和多樣化,質量要求更加嚴格。這種新形勢向建筑業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促使建筑施工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
34年來,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是多方面的,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建筑企業發展形勢是相適應的。從公司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六、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是隨著大跨度工業廠房的建設而應用和發展的。在公司始于1956年,當時主要用于廠房的多種類型混凝土屋架。在廣東茂名頁巖油廠和茂名電廠工程施工中,推廣使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類型達20余種,掌握了電熱法預加應力的施工工藝。
在甘肅永昌電廠24米鋼筋混凝土屋架施工中,采用鋼絞線索預應力筋和冷壓錨具,在當時尚屬西北地區首次。以后又發展為后張無粘結預應力井式梁板升板結構和后張無粘結預應力升板結構。
七、焊接技術的革新。為節約鋼材,降低工程造價,1958年7月,建工部召開全國鋼筋冷加工焊接經驗交流會。會議對鋼筋冷軋、冷拉、冷拔(簡稱“三冷”)分別提出了實驗報告、生產工藝、操作規程和應用規定等技術文件。
介紹了冷加工鋼筋的性能特點、勻質系數、主要加工機具和工藝,以及質量標準、適用范圍和經濟效果。建筑科學研究院還提供了鋼筋點焊、對接焊(簡稱“兩焊”)的系統資料。此后,“三冷兩焊”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1967年,公司運用對接焊技術,將44錳2硅鋼筋用于預應力屋架和大型屋面板。1979 年,自行制訂《鋼筋對接焊操作規程》,從而進一步規范了施工工藝,更好的保證了焊接質量。
八、模板材料和支模工藝的改革。五六十年代,為充分利用工程上的邊角材料,多將短小木料加工成小型定型模板,用自制夾具等支模工具進行模板組裝。以后試行了竹模板、土胎模、磚模、翻轉模等,既節約了木材,又提高了模板的周轉次數。
八十年代初開始推廣應用組合定型鋼模板、定型連接件及支撐體系。鋼模代替傳統的木模,實現了模板定型化、工具化和裝配化,是施工工藝上的一大進步。
公司把推廣應用定型鋼模作為重要技術措施,編制了不同結構件的標準施工圖,當時配置定型鋼模板僅4000平方米,截止1985年已達到3萬平方米,每個施工隊平均2500平方米,基本滿足施工需要。
在蘭州冷凍廠的冷庫工程施工中,采用定型鋼模組合成臺模工藝;在甘肅光學儀器總廠空心板和槽形板加工中,使用了翻轉模。
在推行現澆混凝土大模板施工中,先后制作了五套大模板,可同時在五個單位工程上組織流水作業。這種鋼制的大模板,改變了以往小塊拼裝方法,一道墻體對立安裝兩塊大模板,實現了整體裝配、整體拆除的工藝。
九、建筑結構改革。1968年,建工部建筑科學研究院結構改革小分隊,在七局所屬土建公司進行調研基礎上,研究設計了預應力自防水屋面板(簡稱“三合一”屋面板)、預應力混凝土屋面折板、預應力混凝土折線形屋架、門式鋼架、混凝土薄壁雙肢柱、魚腹桁架式吊車梁、鋼管混凝土柱、硅酸鹽條板和砌塊、無筋混凝土倒圓臺基礎、爆擴擠密樁、離心鋼筋混凝土管柱等。
這些科研成果,對建筑結構改革和施工工藝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叭弦弧蔽菝姘?、預應力混凝土屋面折板和爆擴擠密樁等項目,在公司所承建的工程中得到運用,效果良好。
十、滑模、升板工藝的應用。上世紀七十年代引進的滑模、升板工藝,是建筑施工技術上的又一次重要進步?;9に囀紫扔糜阡摻罨炷量蚣?、水塔、筒倉、煙囪等工程。
1971年,在蘭州綜合電機廠小口徑煙囪施工中,首先采用了單大腿“內砌外滑”工藝。以后,在蘭州塑料廠、白銀針織廠、白銀針布廠、連城電廠和略陽電廠210米煙囪工程施工中,均采用了“內砌外滑”工藝。
進入八十年代,滑模工藝又應用于高層建筑。在蘭州塑料廠、蘭州勝利賓館、西北石油地質勘探研究所的工程施工中,也運用了滑模工藝。在滑模工藝基礎上,又試行了拉模工藝。
1975年,公司開始應用升板工藝,至1983年共完成六項升板工程,建筑面積37784平方米。